隨著嫁到台灣的大陸新娘、越南新娘等新住民越來越多,新住民與新二代的相關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教育部今年編列十億元新南向經費,其中包含推動「娘家外交」,但推動成效不彰,疑與新住民學生不願表露身分。就讀台大外文系的新住民學生說,新二代在台仍受歧視,許多人因而「躲起來」,另也可能對母語不熟悉,建議政策配套調整。
該學生說,因社會歧視,他平時不會特別透露身分;政府要新二代有自我認同感,但許多人從小在台落地生根,以他自己為例,認同台灣文化,對台灣土地有感情,且不會說母語,對母國文化也不熟悉,若要新二代踴躍參與計畫,恐是「一廂情願」。
他建議政府若要新二代建立自身認同,就該從小推動,否則很難「上了大學突然產生文化認同」。張正曾辦過「新二代文學營」,發現非新二代學員比新二代學員還要多,包括研究生、記者等。「他們都是來研究新二代的」,張正表示,此舉反而讓新二代學員感到遭「貼標籤」,很不舒服。
張正曾發表文章「通緝『新二代』」,還為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創造一個名詞「土二代」。他指出,教育部此類補助「新二代」的計畫,涉及資源分配,往往反而加深「土二代」和「新二代」之間的對立和仇視。他分析,台灣並非「對東南亞移民真正友善」的社會,新二代不願承認身分可以理解。
他建議,未來教育部若想要舉辦此類補助計畫,對象不要限縮新二代,「不要用血統畫界線」。他舉例,若要「認識越南」,應該鼓勵所有學生都來認識,讓任何人都可以參加,而不是限制只有越南後裔才可參加。也只有讓大家都認識東南亞國家的文化,新二代才有可能活在「快樂受尊重」的環境中,自然不會不承認自己的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