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市長「台灣不是很多外籍新娘嗎?已經進口30萬了。」的話語,讓人回想起10多年前,那個漫天蓋地鄙視新移民,對歧視絲毫不以為意的時代。也憶起「那些年」,三不五時要為官員或媒體的「失言」上街頭或投書抗議的歲月。我們曾經以為,社會已漸漸覺醒,政策已改變,這個社會對移民的態度大有進步。但這句話加上千千萬萬為柯市長撐腰的網路留言,讓人不敢樂觀。
2003年底,為了因應政府所提出的「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草案」,許多新移民與台灣的支持團體,成立了「移民/住人權修法聯盟」(移盟)。當時的草案以及相關法規,對於來自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婚姻移民,充滿了敵意與鄙夷。在「本土化」「台灣主體性」高唱入雲的時代,台灣人對於「不同」的外來群體,充滿了驕傲。政策上也都在設法「篩選」,「教育」,以求保障「人口素質」。
公眾人物經常出現類似柯文哲的話語。於是,移盟在忙著推動修法之餘,還要為了各種歧視事件抗議、投書。這些例子罄竹難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教育部次長周燦德在會議中說「外籍新娘少生點」。移盟與許多團體至教育部門口抗議,要求道歉。周次長原本還自辯是「善意」關切外籍新娘家庭的環境。
而前立委廖本煙說越南新娘可能存有「越戰遺毒」;前內政部長蘇嘉全對於大陸女子在靖廬收容期間只能洗冷水的質詢,回答說「不能對他們太好!」,也都是著名的例子。最近為了幫柯市長撐腰,有網友找出「當年」政府機關電子報文章的「進口論」,其實正是2004年的舊資料。顯示當時政府對移民的態度。
另一件讓我記憶深刻的事是:移盟立法院與內政部許多官員協商討論條文後,當時的境管局長吳振吉,當著許多移民姊妹與民間團體,很「誠懇」地說:「感謝各位爭取移民人權,但也請顧及我們台灣的人口素質。」這番話惹惱了在場的移盟成員,我們當場抗議。我從吳局長無辜而堅定的表情上看出,他真心相信,這些來自「落後地區」的新移民,將會污染我們台灣人高貴的品質。
不只是政府官員。許多大眾傳播媒體(當時還沒有臉書、推特)也流露出濃濃的鄙視。「外籍新娘」、「大陸新娘」是當時的標準稱呼。許多「外籍新娘騙錢」,或「假結婚真賣淫」的報導甚或臆測,非常普遍。甚至所謂的質報《中時晚報》,曾有一篇記者評論「新移民天堂」,認為台灣對新移民實在太好,給他們過多的資源。文章中指出,大陸新娘再來多一點,台灣就要被「淹沒」了。還批評「新移民家庭得以無條件接受各項社會救濟與服務…負責埋單的納稅人負擔」,卻完全不知各種社會給付在當時都無法適用在新移民身上,他們都辛苦地自食其力。
更糟的是法令政策,以及官員執法的態度。當年外籍配偶只要離婚,就必須告別親愛的子女離台。即使是受到家暴而離婚,也不例外。於是許多外配在婚姻中必須默默忍受暴力。外籍配偶想要歸化,必須提出超過40萬元的存款證明或每月收入在最低工資兩倍以上的財力證明。
更離譜的是,主管機關還偷偷在表格或子法中,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讓已經拿了身分證的大陸配偶也無法帶著自己的子女來台。甚至職司人權保障的大法官,每次碰到外人、大陸人民的權益案件,都斬釘截鐵地站在政府這一方,讓各種嚴苛管制輕騎過關。更讓新移民(即使是已經歸化設籍,拿了身分證的中華民國國民)覺得自己是不受保護的次等公民。
移盟與各地的新移民姊妹,推動修法爭取平等。來自越南、泰國、柬埔寨、中國大陸等地姊妹,一次次與充滿敵意的政府官員協商,上街頭陳情抗議,製作影片,投書並出版。更重要的,是他們用自己的「存在」與「貢獻」,證明自己是台灣這塊土地的一份子。「他們」與「我們」共處共榮。日久他鄉是故鄉,他們其實早已成為「我們」。
在2007年的11月,立法院通過新修正的「入出國及移民法」。移盟提出的許多條文都被納入。新移民姊妹藉由參與民主程序,主動地把自己的意見、想法、觀點放在法律中。這樣的行動,有著重要的培力與示範意義。新移民展現了能力與自信,告訴自己也告訴台灣人:
我們不是弱者,我們不是被照顧的可憐蟲,我們是一群離鄉背井開拓人生的勇敢夢想家!我們就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台灣人祖先一樣,在這個地方築起自己新的家!
在修法通過的記者會上,來自泰國的姊妹雅青,很激動地拿著麥克風說:
「偶爾有人說我們是『進口』來的…現在我們可以說,我們不是被『賣』來的了。」
她的眼神充滿信心與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