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透過各婚姻媒合協會或不法婚姻仲介到緬甸相親娶緬甸新娘的台灣男性越來越少,但仍有不少台灣男性透過親友介紹或到緬甸旅遊、經商而自行認識與迎娶緬甸新娘;所以我們也來簡單介紹緬甸一下,畢竟這個時代要娶緬甸新娘滿容易,但要與緬甸新娘維持長久美滿的婚姻就需要基於瞭解下的多溝通,才能與緬甸新娘一起經營婚姻,培養良好的感情。
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緬甸,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為鄰,東北靠中國大陸,東南接泰國與寮國。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之一。5000年前,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2005年,緬甸政府將首都從境內最大城市仰光遷至新都內比都。緬甸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年至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佈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佈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遊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隊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宣佈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
緬甸有約六千零二十八萬國民(2010年),68%為緬族。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以及印度人、孟加拉人、華人(3%),但是緬甸官方目前不承認印度人、孟加拉人、華人為法定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緬甸語,也有為數不少的人懂英語和漢語。89%的緬甸人信仰佛教,其他人信仰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伊斯蘭教以及原始部落中的拜物教。
緬甸是一個氣候溫和,自然景色秀麗的國家。這裡有著蔥郁的密林,霧氣繚繞的群山,還有那靜靜流淌在山間的小河,處處都流露著這個國家的天然和質樸。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緬甸一年四季氣候宜人,而這裡的誘人景致也隨氣候變化而不停變幻。緬甸文壇上流行的十二季節詩就是來描寫大自然所呈現的這種豐富多彩。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自治區和雲南省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寮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西部與印度、孟加拉相連,緬印、緬孟的國境線分別為1462公里和72公里。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
緬甸的形狀就像一塊鑽石,從南到北長約209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25公里。緬甸南端的維多利亞角處於北緯10度,北端葡萄以北的緬中邊界線居於北緯28度,緬甸大部分地區都在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緬甸最西部的孟都處於東經92度線附近,東端的緬老界河湄公河在東經101度線附近。仰光和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都在東經96度線上,緬甸的標準時間就以東經96度為准。
緬甸面積約67.8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20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西、東為山脈環繞。北部為高山區,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開山脈,東部為撣邦高原。靠近中國邊境的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為全國最高峰。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原間為伊洛瓦底江沖積平原,地勢低平。伊洛瓦底江全長2150千米,流貫南北,富灌溉航運之利。東北部的薩爾溫江境內長1660千米。大部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度。曼德勒地區極端最高氣溫逾40度。1月為全年氣溫最低月份。平均氣溫為20度以上;4月是最熱月,平均氣溫30度左右。降雨量因地而異,內陸乾燥區500-1000毫米,山地和沿海多雨區3000-5000毫米。
內比都(Naypyitaw、Nay Pyi Taw),原稱彬馬那(Pyinmana,緬甸語),現為緬甸聯邦首都,於2005年11月6日從仰光遷都,2006年軍人節正式宣佈新名Naypyidaw(皇家首都之意)。內比都原名彬馬那,彬馬那原為緬甸第三大城市,坐落在勃固山脈與本弄山脈之間錫塘河谷的狹長地帶,北依山勢,南望平川,戰略地位重要。亦是前首都仰光與北方大城市曼德勒之間的一個山區貿易城鎮,但緬甸軍政府在事前毫無徵兆下,突下令多個部門在2005年11月6日一天內搬遷。
曼德勒(Mandalay),是曼德勒省的省會、著名的故都、緬甸的第二大城市,位於緬甸中部偏北的內陸,人口約80多萬,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曼德勒的巴厘語名稱為"羅陀那崩尼插都",意為"多寶之城",系明東王1857年命名;又因緬甸歷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故旅緬華僑稱它為"瓦城"。
曼德勒是昔日緬甸皇朝的最後一個首都,在緬甸歷史上曾有過的多個古都,只有曼德勒的王城被較為完整的保存下來,雖然王宮是被毀後重建的。曼德勒有著光榮的歷史和傷心的過去,其豐富的文化遺產,是緬甸精神生活的源泉,以佛教和數千個身披黃色袈裟的僧侶及眾多佛塔而著名。仰光是緬甸的首都,而曼德勒是緬甸傳統文化的心臟和宗教中心,全市有大小佛塔1000多座,高僧、學者、藝術家和文豪多雲集于此。
現在,曼德勒已成為旅遊的中心,主要旅遊景點有曼德勒山、曼德勒皇宮、摩訶牟尼佛、獨一無二寺、金廟、古道陀石經院和情人橋等。在曼德勒旅遊,一是看佛教勝跡,二是看古代文化,三是看緬甸中部的田園風光。
緬甸人在佛教思想的長期影響下樂善好施。在緬甸,幾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捨,施捨已成為緬甸人的一種習慣。緬甸人施捨不講究物品的貴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願。緬甸有句俗話:"心誠的人施捨一個像榕樹籽一樣小的東西可以得到像榕樹那樣大的報答;心不誠的人即使施捨榕樹一樣大的東西,也只能積下榕樹籽那樣小的功德。"
緬甸人認為,如果能在炎熱的夏天向過路人施捨一杯清涼潔淨的水,則是一件很積德的事。所以,你會看到,在緬甸人自家大門口,在市內公共汽車站,或在公園、佛塔等場所,總放有盛滿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過路人飲用。緬甸人的施捨和捐獻到處可見。數以萬計的佛塔和數不清的寺廟是人們捐款修建的;全國32萬僧尼的齋飯、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佈施的;就連市內公共汽車的涼棚、公園裡供遊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錢修起來的,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子。緬甸人一生最大的願望是捐錢修佛塔。他們一生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臨死時把全部積蓄捐獻出來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卻心願。
在緬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業後繼有人,被認為是一件積德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從此可以"成人",受到社會的尊重,是一件榮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種形式:單獨一家一戶做剃度;幾家幾戶聯合起來給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門、街道、學校或集市為單位給孩子做剃度。
在緬甸,進入佛塔或寺廟時,任何人都要脫鞋,就是國家元首也不能例外,否則被視為對佛的最大不敬,有時還可能要招來麻煩。緬甸人對佛極度虔誠。平時,即使天氣炎熱山路崎嶇,赤腳拜佛的人仍絡繹不絕。過去到緬甸人對牛無限崇拜,敬若神明。對"神牛"不准鞭打、役使,更不可宰殺。"神牛"無論走到哪裡,人們都會拿出最好的食物奉獻給它。在路上或鬧市中如遇上"神牛",行人和車輛都要暫時回避。逢年過節,緬甸人要舉行敬牛儀式。商務活動必須注意,在緬甸,女性地位高,不可歧視女性。認為左手是不潔的。男女不可牽著手走路。遊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舉動,會被視為"罪惡滔天"。跨坐石佛像上拍照,會惹出麻煩,甚至有可能被課刑。一般人決不會坐在高過和尚的坐位,商客必須"入境隨俗"。為了接待和尚,緬甸商人天大的事可不管,約會也只好改期。
到緬甸人家裡去做客,你會看到幾乎每家每戶都供有佛龕。有錢人家供金佛、銀佛、玉佛,收入一般的人家供木雕佛像,家境貧寒的人家供紙佛像。拜佛是緬甸人每天必做的一件大事。人們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市場上去買各種鮮花插在佛龕上,然後早拜祈禱。晚上睡前還要進行晚拜。每逢節假日,緬甸人常到寺廟去拜佛聽經,或到遠近有名的佛塔去拜塔。
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受限台灣相關法律,以相親方式娶緬甸新娘的花費會非常高,我們暫不面向台灣單身男性提供緬甸新娘介紹服務;詳情請參考:為什麼沒有寮國新娘尼泊爾新娘印度新娘緬甸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