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大陸新娘、外籍新娘嫁到台灣,許多大陸新娘、外籍新娘在台灣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台灣民眾、甚至政府法規等對這些新住民的不合理對待也慢慢浮現。
日常生活當中,越來越常聽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異國語言,台灣的新住民人口不斷增加。新住民配偶與國人孕育的下一代也在台灣學校就讀,這代表「他們」近在咫尺,「他們」不是外人,而是台灣的一份子、台灣的家人。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的統計,到了2030年,新住民比率將達到台灣人口的13%,他們不再是人口弱勢,也不再是非主流。在台灣希望邁向國際化的同時,是否應思考轉換政策角度,賦予他們更平等的權利,從更有國際觀的角度看待新住民和下一代子女,因為這些多元語言人才將是台灣寶貴的資產。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全台灣新住民配偶超過48萬人,他們的下一代共有21萬名子女正在國小、國中就讀;新住民人口正改變台灣的人口結構,到了2030年,新住民比率將高達13%。教育部的統計顯示,2012年,新住民子女就讀國小的人數為16萬人,比2005年的5萬人成長2倍多。教育部表示,新住民子女學生數佔全體國小學生的十分之一,而這波就學高峰期正從國小往國中移動,在國中的比率也從5%開始往上爬升,新住民的下一代正逐漸成長、茁壯。
台灣將成為多元族群國家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新住民人口不再是「弱勢」,新住民的人口比率將到達13%,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發展,政府單純從社會福利著眼的政策已經不足夠,應思考轉換目前仍以社福、照顧或輔導角度為基調的政策主軸;像是台灣可能需要代表新住民的民意代表,但是目前新住民參政仍有許多困難。
政府長期以來將大陸新娘、外籍新娘等新住民視為「需要照顧、輔導的人」,卻沒有看到新住民可以替台灣帶來的資源;以新住民的參政權為例,拿到身份證的新住民必須再等10年,才能參選中華民國公職,但這是不公平的,應該放寬這樣的限制,雖然賦予新住民參政權利不代表他們一定會當選,可是這代表政府的思維是否「平等」。
來自越南的陳明紅是東南亞歌唱節目「唱四方」的越語主持人,擁有高學歷的她,曾經擔任越南語報紙「四方報」的編輯。陳明紅嫁來台灣多年,加上亮眼的學、經歷,不少人都建議她出馬參選議員,但是她表示,台灣政府不承認越南學歷,雖然她的中文流利,但多數新住民的語言能力仍需要加強,這也成為新住民進一步融入台灣社會、成為真正台灣人的障礙。
她的朋友在義大利留學,居留滿半年之後,收到羅馬市長的選舉投票通知;反觀台灣,曾有一名來台灣18年的印尼新住民,平日熱心公益、服務鄉里,當她幾年前決定參選村長時,卻遭遇當地鄉親的激烈反彈。她說:『她要出來的時間是她已經在台灣18年,所以等於她拿到身份證,而且已經符合10年的標準,像她這樣的新住民出來的時候,地方的人還是覺得我不要給外國人管,如果她當選,她就要遷村。』
政策面有嚴格限制,經過多年等待,歸化後的新住民仍不具有完整的中華民國國民權利,必須再花10年才有參政權;但真正阻撓他們的是台灣社會普遍對新住民的「異樣眼光」,認為他們沒知識、國家落後,甚至排斥與新住民共存。
目前全台灣有7成5的國小實施火炬計畫,讓新住民的下一代在台灣成長的同時,也熟悉來自父親或母親的異國文化,盼從小培養多元文化素養和族群和諧觀念。教育部也在12年課綱中,於本土語的課程納入新住民語言,爭取在國中列為必修,希望營造多元語言環境。
但火炬計畫應該進一步擴大至一般台灣學童,讓孩子們從小習慣多元語言及族群的社會環境。畢竟,在現階段的移民政策更應該推向讓台灣人認識多元文化,而不是只是新移民展演多元文化;何況,新住民第二代反而比起台灣小孩更已經體認到多元文化,他們從小跟母親一起,甚至一起回娘家,他們所接觸到的比台灣小孩還多。所以,真正需要教育的是台灣小孩。
越南日前發生反中暴動,當地台商受損嚴重,但國人是否知道,在台灣的越南籍新住民將近9萬人,僅次於中國大陸及港澳籍。在這波暴動事件中,台灣民眾似乎對越南、這個東南亞地區快速發展的經濟體仍一知半解。
在歐洲,多元語言普遍,也正朝這個方向發展的台灣,是否也該拋開刻板印象、用不一樣的心態聆聽新住民的語言?多多認識與台灣密切相關的國家?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推動台灣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東南亞國家更是首要目標;在台灣安居落戶的龐大新住民人口恰好是政府可以運用的人力資源,若能以更具有高度、長遠的政策對待新住民,也可進一步拉近與新住民母國的關係,創造更多國家利益。